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93章 桂王赏锦(2 / 2)


这幅壮锦应该一直被压在箱子底下,折痕清晰明显,没有跳线和缺损,其上还有一股淡淡的樟脑味,所以保存的非常好。

“你知道这幅壮锦是干什么用的吗?”收到好东西,老头子兴致很高,又考起卢灿来。

卢灿所知,壮锦与云锦、蜀锦、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,因为其厚重、方格纹饰明显,故最适合作被面、褥面、背包、挂包、围裙和台布等。

但老头子这么问,这幅壮锦明显不是常规用途啊?

鉴定鉴定,要是藏品什么用途都摸不清,还鉴定个屁啊!

卢灿来了兴趣,“四哥,帮我整理一下!我再看看。”

温阿四与马辉义手快,将这幅壮锦撑起来,宽约一米二,长幅八尺,平摊开来像一幅画。咦?是不是真的是一幅挂画?

心中有了计较之后,再看所织的九个字,在整幅蜀锦的上侧,从右到左排列,整个布局,越看越像一幅横轴挂画!

靠,还真是!

卢灿两辈子也没见过这种型制的壮锦。

这件东西珍贵了!壮锦中独一无二的“赏锦”!

“你说的没错,这是一幅横幅中堂织锦……”李林灿捻了捻边角,那里有特别缝制的布带,卢灿最开始还以为是捆扎用的,看来不是。

“这四周的绷线,可以穿在吊杆上,然这幅壮锦挂在铜杆上,平整不起褶皱。”

老头子也有些嫉妒卢灿的运气,冲他点点手指,“好东西,还不赶紧收下?放在博物馆中,既有历史韵味,又有工艺欣赏价值。”

“在丝布藏品中,这件东西不可多得,台北也没有呢。”

………………

惊喜不常见,但总会在不经意中冒出。

在用一千美元买下那幅赏锦后,卢灿很快又上手一件。

这是一件泛黑的银器,弥足珍贵的是,它是明代“槌银张”的一张打一体银壶。

这把银壶重量只有一百四十二克,除去活动手柄,整壶的壶耳、壶嘴、壶体全部出自一张银片,这种工艺,俗称“一张打”。

现在的银壶一张打工艺,水平最高的在东瀛,因此,很多人认为东瀛的“一张打”是他们的民族特色。现如今,卢灿手中的这把出自十六世纪的一张打老银壶,生生的扇了那些人一记耳光。

整把壶,除去环扣活动提梁,高为二十三公分,壶底径为十六公分,呈瘦高型,短嘴短柄,壶身錾刻《莲荷图》,典型的温酒银壶。

整把壶纤秀可爱,可以完整的放在南方土灶的吊罐中,烧饭的同时顺带着温酒。

槌银张的落款,在手柄处。这位是苗裔,祖传制银工艺,他所制的银器,在当时的滇黔蜀桂一带,非常受欢迎。《昆城府志》中,有他的介绍。

这把银壶,卢灿以五百美元入手,即便达不到馆藏级别,自己把玩也不错。

今天,收获最大的是马辉义、温阿四和奎荣三人。

老爷子眼叼,一整天,他也只选择了九件馆藏级藏品,剩下的全部推到马辉义三人处。

拍卖级的,其实也不多,三人挑选出二十来件准备维德拍卖的冬拍。

还有那些剩下的怎么办?

温阿四走街串巷搜罗调景岭长大,见阿灿看不上,连忙与马辉义、奎荣商议,他们凑出部分资金,又在卢灿这里拿了五千美元,三十、五十一件,买下来不少小东西。

卢灿和老爷子看不上,可不代表香江古玩市场的那些人看不上啊!不值钱,那也是古玩啊!放在缅甸没人要,运回香江可是不少利润呢。

最后,他们三人收罗了七十多件各类古玩。

一直忙到天色擦黑,人群才渐渐散去。

卢灿伸了个懒腰,累了,浑身骨头咯咯作响——今天他还帮温阿四鉴定不少物件。

“不对!”老先生一件件摆弄自己精挑细选的九件物品,忽然冒出这个词。

“怎么不对了?有赝品?”卢灿吓一跳。

这九件都是自己和李林灿看过的,还会有假货?

老头子连忙摆手,指指桌上的物品,“你没看明白?”

五件瓷器、两件铜器、一件传世老羊脂玉配、一件壮锦,对啊,没错啊?卢灿看看他。

“你个傻瓜!”李林灿伸手就在卢灿的后脑勺上来一下,怒其不争的吼吼道,“有字画吗?有古籍吗?这才是收藏的大项呢!今天有几个人带字画书籍来的?”

“笨死了你都!”他临了还瞪了卢灿一眼。

卢灿眼睛转转,自己这是挨打了?在家也没人敢上手动自己啊,连暴脾气王鼎新老爷子也不会,更别说卢嘉锡了!

靠,被打了,还得往下咽。

老家伙说的有道理,字画、古籍去哪儿了?当初回民起义,不抢字画?

这也太扯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