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96章 永乐正本(2 / 2)


难道她们母子没能找到那道观密室?

还是回程的途中,出了什么差错?她们母子究竟能否平安回到汉阳,卢灿不清楚,但那时的大西南同样一片混乱。

对师门遗宝的担心,让他对下一条宝藏的消息,都不太关心。

阿尔萨汗带领队伍抗日时,曾经收集到不少的财务,掩埋在片马三角地的一处秘洞中,老爷子也想去取出来,可是,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,这片地方很快被划分为北方所有。

这是老爷子亲手掩埋的,标记很清晰,就在恩梅开江支流小江(中缅界河)的东面山崖中。

宝藏信息太多,可眼目前这一个都这么难,这让卢灿都新的宝藏线索,都提不起兴趣。

笔记本中没有提及他为什么没有开馆收徒,但卢灿猜测,可能与叶馨梅离开时的谈话有关。有关那晚的夜谈后的心情,阿尔萨汗用了几个感叹号来宣泄。

缓缓合上这本笔记,卢灿目光投向北边。

越来越多的内容,指向北方,北上,时不我待啊!

只是,如何说服爷爷呢?卢灿直挠头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第二天一大早,咚咚咚敲门声。

卢灿睡眼朦胧的打开房门,李林灿白发凌乱,双眼通红,旁边是同样脸色疲惫却兴奋的奎荣,连忙问道,“怎么了?出什么事了?”

“好事!你小子!好运气!”李林灿推开卢灿,兴冲冲闯进房间。

好在房间没女人,否则……

“究竟什么好事?”卢灿询问后面的奎荣。

“《永乐大典》,正册,第两千五百三十三卷之两千五百三十四卷,胡若思亲笔撰抄本!”他低声说道。

“不可能!别逗我了!”卢灿脱口而出。

《永乐大典》,如果说副本,卢灿相信,他自己在英国剑桥找到了两册,要说正本,那不现实。

“怎么不可能了?别人能认错,胡若思的字迹,我还能认错?那我不是在故宫白呆了这么些年?”听到卢灿这话,老头子不高兴了,将怀中包裹很好的一本书,放在桌子上,翻着白眼,怼了卢灿一句。

两辈子也没听说过有《永乐大典》的正本出现啊!

明史有记载,嘉靖皇帝挚爱《永乐大典》,临终前,他特别嘱咐,要将正本带入陵寝中去了,升天路途寂寞,随便翻翻。

怎么可能有正本出现?

“真的?”卢灿依旧不敢相信!

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!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!”

对卢灿这种只专注鉴定不专注研究的半桶水,老先生总是要刺一句。

他手指点点卢灿,“胡俨在永乐年间,担任国子监祭酒,重修《明太祖实录》、《永乐大典》、《天下图志》,皆充总裁官。”

“他的字迹,信件,在台北故宫资料堆中有一捆,你说我能认错他的字?你还没睡醒吧!”

想想还真是,老家伙一辈子都研究这些,应该不会出错。

这是好事啊!

卢灿连忙揉揉脸,“还真是,没睡醒呢!您老给我说说?”

“胡若思洪武年间中举,永乐年间担任国子监祭酒,此后任职三十多年,去世时已经八十三岁,历经明代六个皇帝,绝对的泰山级别的元老学者。”

卢灿扶着老先生坐下,自己坐在他旁边,前倾着脑袋做聆听状。

“这个老家伙,找个借口进皇宫,借出五本八本《永乐大典》,哪个皇帝敢不给他面子?”

“事实上,不仅他借,台北故宫中,有资料显示,至少有六十多名官员,曾经找宫中借过《永乐大典》正本,基本上都有借无还。”

“这些书,可不会被嘉靖那老道士埋进土里。”

他拍拍这本书,提醒卢灿,“你再想想,胡俨是哪里人?他所借的《永乐大典》最终会流落到哪里?你就清楚,这本书为什么会到缅北这个犄角旮旯来了。”

胡俨是哪里人?

南昌人,江南士子出身。

江南士子喜欢埋骨乡梓,这些书最终和他一起回归江南。

最终因为回民起义,流落到缅北,也就不奇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