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74章 香雪庄主(2 / 2)


卢灿很快想到这幅画最后的钤印,脱口问道,“陈博士准备出藏品?”

“还真是聪明……”杨启林摸摸光洁的额头,再度赞赏了一句,继而,他的语气又变得低沉,“老陈前些天中风瘫痪,现在连说话都难了……”

“啊?陈老中风?”

卢灿一怔,一时间五味陈杂。

这幅藏品果然是香雪庄的,而且,听杨老的意思,香雪庄的藏品准备转让给自己,这应该是好消息。可是,听说这样一位一辈子矢志收藏、值得尊敬的老者中风瘫痪,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。

难怪早晨温碧璃说,杨老电话中,语气低沉,原来是因为老友卧病在床。

“很严重?”这话问得很蠢,都已经瘫痪在床,还不严重?

卢灿很快意识到,他连忙又说道,“怎么不把陈老送到美国或者英国看护?他们的神经科医学研究,要比新加坡更先进。”

杨启林神色有些黯然,摇摇头,“老陈不愿意远行……”

卢灿暗吸了口气,这么严重?

东南亚华人迷信的很,认为如果死在外面,魂魄最终也进不了家门。陈老不愿意远行,是担心这个?

可是,卢灿记忆中陈之初老先生,是八三年,中风复发后,才去世的,还有两年时间。

也就是说,他此时并无生命危险。

卢灿摇摇头,“还是要送去欧美看看,讳疾忌医要不得的。我记得陈老今年刚过七十大寿吧?寿数还长着呢。”

两人聊了几句,卢灿才算明白今天来看画,竟然还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。

陈之初老先生是东南亚有名的“胡椒大王”,其胡椒贸易遍及东南亚和欧美各国,家资要比杨启林还要富有,在新加坡富豪中,能跻身前十。

所谓钱财,陈老还真的不太看重。

十月中旬,陈老在出版新书《陈之初书法》的一周年庆,暨本书销售突破五十万册的庆祝酒会上,突然中风。而那时,卢灿还在南美呢,等他回来后,又忙于公务,还走了一趟内陆,竟然对此事完全不知晓。

卧病床榻,陈老先生犹自担心自己的藏品。

陈老一子一女,在商业上颇有天赋,可在收藏行当,那就纯粹是外行。那些藏品,如果留在家中,如何保养都成问题,由不得他不担心。

原本他想要将这些藏品捐赠给新加坡国家博物馆,可是,这家博物馆的主旨是诠释新加坡历史的文物馆。

文不对题啊!

此时新加坡另外两大博物馆——亚洲文明博物馆(2003年)和新加坡美术馆(1996年)都还没有创立,因此,陈老发现,自己想要捐献竟然找不到合适的捐赠对象!

内陆和台北的两大故宫博物馆不也可以吗?事实上,陈之初老先生出生在新加坡,他对中华故土的情结,并没有黄曼士、刘作筹、杨启林三人那么深厚,他更偏向于将自己的藏品,留在新加坡本土。

真实的历史上,陈老的香雪庄藏品,一直存留到2002年,由后人捐献给当时尚未竣工的亚洲文明博物馆。

来探病的杨启林得知后,劝慰他,不如半捐半卖给香江的虎园博物馆。藏品有了好去处,同时也能多留给子女一些企业扩张的资金,反正香江卢家有钱的很!

另外,虎园因为是私营的,还可以做个人陈列馆,已经有先例了——瓷王堂陈列馆、周淑涛陈列馆,以及在建的海藏楼陈列馆。

也许是最后一条,打动了陈之初老先生,他虽然口不能言,可仍然可以手写,与杨启林沟通了半天,最终同意让杨启林先去试试这位被行业内誉为“一代天才”的年轻鉴定人,看看他对藏品的真实态度。

报价这东西,最能反应一个收藏家对珍品的态度。

听完杨老的话,卢灿摸摸额头,一头冷汗啊!

这些老东西,怎么动不动就要考验?

刚才真幸运,报了一个超出两位老者心理预期的价位!否则,自己一定会与香雪庄的藏品擦肩而过,那就太遗憾了。

继而,他有兴奋起来,香雪庄的藏品啊,自己慕名已久!

相比其他三位专注于字画收藏,陈之初老先生的收藏种类更丰富,藏品数量更多,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:书画,陶瓷,砚台,印章;其他还有青铜器、玉雕、竹雕、碑帖、紫沙壶、古今艺术书刊等,总数量超过四千件。

在各种艺术品中,陈老对水墨画最为喜爱,故藏画数量始终在其他文物之上。

香雪庄收藏的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画作,堪称第一,一共有一百一十七幅,足以开一个专项画展。

当然,此时任伯年的画作,价格并不高——1986年5月第一次由苏富比拍卖的任伯年的《人物册》,二十四页,其价格也只有十六万港元。

可是,到了五年之后,也就是1991年,任伯年的一幅《钟馗》立轴,成交价就达到93万港元。

越想心头越痒痒。

“杨老,我们现在就出发?”卢灿站起身来,灿灿的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