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131.剿袭(1 / 2)


匠户的事, 傅云英让工部侍郎和苏桐在前面顶着。

工部侍郎干劲十足,一来他知道改革利国利民, 二来朱和昶出面勉励他,他敢不卖力么!

苏桐就更无所畏惧了, 他年轻,心中有抱负, 有热血,虽然性子磨砺得柔和了,但熊熊燃烧的野心却是没法浇灭的。

富贵险中求, 办好这件差事, 升迁指日可待, 他不怕老臣们的刁难。

改革匠籍制度的事一时胶着下来。

中秋过后,刑部和大理寺负责官员叙复、昭雪事宜。

沈党当年上下勾连,造成不少冤假错案, 如今沈党倒台, 自然要为那些被冤枉的人沉冤昭雪。

傅云英和傅云章奉命主持复核案件的事,大理寺和刑部其他官员从旁协助。

她和傅云章行事低调,闭门谢客,白天在衙署仔细审查比对卷宗, 下衙回到家里继续讨论可疑之处,从早到晚, 忙得脚不沾地。

短短十几天, 为数十名被打压的官员昭雪。

其中大部分官员已经含冤而死, 还得想办法找寻他们的后人。

那些入狱的官员自然是当场释放, 先加以安抚,再归还住宅,赐给金银。

至于官职,还得等一等,最近朝中人事调动太频繁,职位都被人占了。

狱卒将那些蓬头垢面的官员带到堂上时,他们能闻到刺鼻的馊味。

两人面不改色,和获罪官员确认供词。

大部分官员还保持着风度,为自己申辩,言语清晰,条理清楚。

惊堂木一拍,傅云英示意堂下官员无罪释放。

官员们目瞪口呆,惊喜来得太快,半天反应不过来。

然后喜极而泣。

也有官员疯疯傻傻,拒绝和傅云英对供词,问什么都不答。

脾气急的,指着她的鼻子破口大骂。

这些官员曾托亲友帮忙为自己洗刷冤屈,然而那时候沈党把持朝政,他们得罪沈党,一审再审,结果都是一样的。

现在傅云英和傅云章再次提审他们,他们不抱什么希望,还不如痛痛快快骂几句。

对这样的人,傅云英一视同仁,随他们骂去。

同僚们笑他们兄弟俩都挺能唬人的,明明眉目如画,清秀俊逸,美名传遍京师,审起案来,哥哥绵里藏针,弟弟锋利敏锐,难不成都长了一双火眼金睛!

傅云英注意分寸,审案时尽量利索干脆,其他时候则温和谦逊。

尤其在诗社那些文豪们面前,她秉持谦虚谨慎的作风,即使莽服加身,也依然愿意为文豪们跑腿。

大家都为她抱不平,觉得那些流传在市井间、说她是玉面煞神的传言都是不怀好意的人捏造的!

我们的云哥怎么可能是那种人呢!瞧他多善解人意!

说他不好的,都是嫉妒!

每次听年长的官员夸傅云的时候,年轻官员,如赵弼、周天禄等人,眼皮直跳。

傅云不声不响,呈送一份名单,第二天皇上下令锦衣卫按着名单抓人,从京师到地方,抓的抓,杀的杀,贪赃枉法者,一个都跑不了。

每一个都证据确凿。

这样的心性手段,也只有那些老家伙会觉得傅云爽朗憨直!

别人怎么看傅云英,她不是很在乎。

她倒是觉得自己得重新认识傅云章。

二哥在她眼里一直是个温柔宽和的人,直到这段时日她和傅云章一起共事,亲眼看见他三言两语套出犯人的实话,而那些犯人还不自知。

他太擅长给犯人挖坑了。

她觉得和傅云章比起来,自己太老实太正直,还缺点手段。

陆主簿、石正等人知道她的想法后,张大嘴巴:大人,您使诈骗供词的时候,好像没老实到哪儿去啊?

不仅如此,您还派随从潜伏跟踪,甚至躲到人家隔壁偷听,连夫妻夜话都一五一十记下来,用各种手段追查线索……

这,也算不上老实吧?

傅云英很谦虚,她觉得自己还算不上狡诈,还得继续学习。

这天,刚刚递交昭雪名单,顺着抄手游廊往外走,她找傅云章讨教。

“二哥,莫非你能看懂人心?”

傅云章失笑,拍她的发顶,“又胡说了,我哪会辨识人心。不过是试探加猜测罢了,一般人跳不出七情六欲,稍加观察就能看出他是不是在撒谎。”

两人说着话,慢慢步下台阶,注意到庭院另一头一道清冷的视线。

崔南轩凝望着他们,身后随从簇拥。

崔南轩对朱和昶有用,他入阁在傅云英意料之中,这是他们商议过后的结果,霍明锦也知道这事,虽然他当时没有明确表态。

兄妹二人不动声色,直接走过去了。

傅云章转头看着傅云英,她神色淡漠。

他有种直觉,英姐认识崔南轩,并且认识很久,早在他之前。

出了宫门,来接他们的马车远远驶过来。

傅云英抬头看向傅云章,张道长住在傅家,他最近气色好了不少。

二哥喜欢给冤屈的人昭雪。

一行人从他们身边走过,步履匆匆,神色焦急。

其中有他们熟悉的身影。

对方看到他们,停下脚步,和他们寒暄,然后愁眉叹气,“今年浙江、南直隶、江西、湖广乡试出了点事。”

两人惊愕,若是一省乡试出现状况倒没什么,汪玫当年考科举,贡院曾被大水给淹了,还有贡院起火的。

但是四省同时出事,那事情肯定不小!

徇私舞弊,牵扯出一大批人,很容易造成朝堂动荡。

两人还想细问,说话的人急着走,丢下一句:“过后再和你们详谈。”

匆匆走了。

因为刚刚他提到湖广,傅云章和傅云英有点担心傅云启和其他认识的人。

回到家中,立刻派人出去打听。

不一会儿下人回来禀报,今年乡试天公作美,各地都是晴朗凉爽的好天气,浙江今年没发大水,南直隶那边也没起火,整个乡试过程并未出什么乱子。

问题出在最后公布考卷上。

按规矩,乡试过后官府刊印该科优秀文章和考官拟作的程文,坊间士子争相传阅。结果有人发现浙江考生中,有一人的几篇制艺文章,从破题、承题、起讲到最后的小结,和书坊售卖的时文一字不差,这位考生考试中所作的文章,全部都是剿袭之作!

考官并未发现该考生投机取巧,取中他为第三名。

浙江考生一片哗然。

接着南直隶、江西、湖广也相继出现剿袭文章被房考官赏识,考生靠死记硬背而高中的事。

因为科举考试的范围、书目都是固定的,而且随着常见的题目屡次重复考,剩下能拟的题目数量有限,考官能出的考题越来越少,市面上出现许多猜题、拟题的时文,供考生们作参考。

傅云英编纂的《制艺手册》就是类似于这样的辅导参考书,但她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文章分析制艺的技巧。

大多数时文就是纯粹的猜题,拟题,然后写好模范文章。学生们买到时文后,不管其中的写法或者破题意义,逐字逐句死记硬背下来,到了考场上,运气好的,碰到原题,便直接剿袭所背文章。

这种现象屡禁不止,以前也曾有过,但还从来没有过几省同时出现剿袭文章被房考官赏识的事。

而且还发生几个考生考卷雷同的现象——不用问,他们买了同一本时文册子。

剿袭范文不同于科场舞弊,并不算违法。

但是大范围内出现考生凭借剿袭文章名列桂榜,影响太坏,天下学子议论纷纷,如果处理不好,以后谁还肯老老实实读书写文章?

还不如去背时文。

傅云章告诉傅云英,当年曾有一位福建考生在乡试中靠剿袭文章考中举人,被人举报后,因为不算违法,他接着参加会试,最后名列进士金榜。

结果天下士子竞相效仿,时文册子卖得更好了。

虽然那位福建考生的名声彻底臭了,可功名利禄面前,大部分人不把脸面当回事。

第二天傅云英在文华殿甬道前等候传召的时候,听到王阁老、姚文达、汪玫几人在讨论乡试的事。

姚文达和汪玫是王阁老的盟友,范维屏资历上不如他们,崔南轩专注改革,不理会朝臣之间的党派之争,现在内阁看起来由王阁老控制。

实则不然。

王阁老自己也明白这一点,他本身也没有太重的权欲心,但求无过,凡事能和稀泥就和稀泥,所以朝堂目前一片风平浪静。

姚文达非常痛恨考生投机取巧,建议革除那几个考生的功名,还得彻查那些地方学政、考官,竟然一次性出现这么多剿袭之作,学政难辞其咎!

汪玫作为一个在科举考场上磋磨多年的人,比姚文达柔和,他认为这事不能闹大,不然会动摇民心。

王阁老听完他二人的意见,皱眉沉思。

傅云英站在甬道前,眼观鼻鼻观心,一言不发。

作为皇帝的老师,她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个,平常能不开口就不开口,以免落一个浮躁之名。

其他大学士知道她曾救过朱和昶,在民间时也当过他的老师,虽然论资格不够为帝师,但朱和昶以“尊师重道”为名坚持要如此,他们自己身为帝师,自然不能反驳,只能默许。

王阁老往里走,余光扫到静静站在一边的傅云英,心里一动,问:“民间猜题、拟题之风大炽,学问衰落,心术败坏,你觉得该当如何?”

傅云英眼皮直跳,这种问题,她绝对不能当众回答。

要知道,朝中大臣,全都是科举考试选出来的,其中不乏靠出众的记忆力和背诵能力考中的,一不小心,就可能得罪一大批官员。

“老先生以为如何?”

她果断反问回去。

王阁老也是忽然起了玩心才故意吓她,见她警惕,笑了笑,抬脚走进长廊。

汪玫朝傅云英挤挤眼睛,“你倒是够谨慎的。”

傅云英道:“老先生宽容雅量,我才敢如此。”

王阁老不过是试试她,并不是真的要为难她,所以她不必回答。如果是其他官员,问出口的话肯定要一个确切的答案,她一直打太极也没用,他们转头就会在朱和昶面前说她愚钝不中用。

汪玫叹口气,轻声说:“先生也问我了,这确实是个难题。罚的话,该罚谁?真罚了,是不是还得重考?那些榜上有名的也得重考吗?所有考生的考卷是不是全都要重查?科举考试不是儿戏,轻不得重不得。”

姚文达在旁边冷哼一声,“这股歪风邪气早该好好整治整治了!”

傅云英和汪玫对望一眼,没说话。

哪有那么简单,处置几个考生事小,但科举考试实在太敏感了,稍有不慎,可能危及国朝统治的根基。

进了内殿,侍立的内官请几人入座。

除非大朝会、登基大典、祭天仪式等重大场合,一般百官觐见皇帝时无需下跪,他们几位又是老师,更不需要跪,而且还能坐着授课。

当然,座位在下首,绝对不能高过朱和昶。

朱和昶面南而坐,精神奕奕,认真听王阁老为他讲解史书。

王阁老兢兢业业,不管讲什么都能扯到治国上,中间休息的时候也不放松,朱和昶待人接物但凡有一点不妥,他就要劝他。

比如朱和昶平时私底下管傅云英叫云哥,当着老臣的面不敢,就叫她傅云。

王阁老当即变色,起身拱手道:“皇上怎能直呼傅云其名?”

皇帝称呼百官,只能称呼其官职,或者卿,向王阁老这样的,尊称老先生,通常不能直接叫全名。

一来,太过亲近,其他朝臣嫉妒。

二来,有些大臣认为,皇帝直呼全名是对朝臣的不尊重,尤其是位列九卿的高官,若是没有犯什么大错而被皇帝直呼全名,脾气直一点的,可能会赌气辞官。

先帝在位时,君臣关系紧张,大臣们被吓怕了,不讲究这个。

现在朱和昶年轻,待人宽和,于是大臣们的脾气又回来了。

朱和昶脾气好,但怎么说也是王府世子出身,散漫惯了,每天听王阁老等人在耳边劝谏这个劝谏那个,烦不胜烦。

等王阁老、汪玫等人授课结束陆续散去,他留下傅云英说话。

挪到偏殿,内官捧来香茗果点。

朱和昶歪在榻上,喝口茶,长舒一口气,“乡试闹出这么大的动静,会试可不能再出岔子。”

会试考卷要是也出现一大片剿袭文章,那天下学生可能真的要罢课闹学、潮了。

先帝驾崩,乡试、会试的日期都往后推迟了。

这是朱和昶登基以来的第一次会试,他很看重。

他看傅云英一眼,心里有了个主意,笑着问:“云哥,京师闺秀中,可有你中意的小娘子?”

还以为他要说正事,没想到是做媒。

傅云英摇摇头,答:“皇上,微臣已经定亲了。”

朱和昶吃了一惊,“怎么没听你提起过?是谁家千金?”

霍家的……

傅云英垂目道:“小门小户罢了,他人不在京师。”

霍明锦辞去指挥使一职,总督军务,巡行边塞,前几天刚领兵去了山西。

临走的时候还煞有介事,过来问她要不要把密道封起来。

以退为进,故意的。

朱和昶是老楚王养大的,没什么门第观念,闻言点点头,本想细问,见她不欲多说,怕问多了她不高兴,便道:“你喜欢就好。我还当你不在意这些,给你挑了几个世家之女,既然你已经定亲,那就算了。”

转而说起他自己的后宫。

孔氏和选秀出来的几位闺秀如今就住在宫外,过几天选婚太监会带她们入宫,由朱和昶决定册封谁为皇后。

王阁老等人认为孔氏封后顺理成章,不过朱和昶并未成亲,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自己选好了。

这就体现出和群臣保持融洽的好处来了,先帝和群臣不和,想废皇后,文武百官坚决反对,拼死也要维护皇后,把先帝气得呕血。

朱和昶不想立孔氏,群臣没一个跳出来反对的。

这也和孔氏家世不显,祖上几辈都是下级武官有关。

朱和昶支开小太监,拿了一枚橘子塞给傅云英,“归鹤道长去哪儿了?我成亲的时候,他能来观礼吗?”

老楚王获封归鹤道长,到了京师以后,先到处闲逛,然后带着随从入住鹤台山长生观。

现在长生观的主人是老楚王,张道长过几天也会搬过去,山上清幽,很适合修道。

朱和昶身为人子,希望成亲的时候老楚王在场,这是人之常情。

傅云英捏着橘子,安抚他道:“他会来的。”

老楚王那么爱热闹,儿子成亲,怎么可能不来。

她料得不错,这晚她下衙回家,管家来报,归鹤道长来访,和张道长相谈甚欢。

傅云章回书房整理卷宗,傅云英去见老楚王。

老楚王从张道长房里出来,穿一身簇新的道袍,歪坐在罗汉床上打瞌睡。

傅云英走进去,把手里的橘子丢进他怀里,“孝敬您的。”

老楚王惊坐而起,一脸嫌弃,“拿橘子打发我!”

傅云英淡笑道:“您儿子给的。”

老楚王张大嘴巴,忙把已经扔到地上的橘子捡起来,捧在手心里,赞道:“饱满圆润,红彤彤的,这是贡橘啊!”

傅云英自己给自己斟了杯茶,喝一口,慢慢道:“等皇上成亲那日,您和张爷爷一起进宫观礼。”

张道长并不知道老楚王的身份,又或者他知道,只是假装不知道。现在朱和昶已然顺利登基,老楚王到底死没死,已经不重要了。

“你怕我会捣乱?”老楚王剥开橘子,嗤笑,“放心,我知道分寸。”

又问:“皇后是谁?”

傅云英摇摇头,“皇上还没有定下来,等见过了才册封。”

老楚王眼珠一转,若有所思。

夜里吃过饭,傅云英让王大郎去请袁三。

袁三在自己房里读书,他是那种玩的时候玩得高高兴兴,认真读书时也能真的沉得下心用功的人,会试在即,每天闭门专心温书。

“老大,你找我?”

他走进房,笑着问。

傅云英把刚才翻出来的几套时文给他,“今年会试出的题目必定避熟就生,避易趋难,往年常考的题目今年不会再考。很可能考截搭题、偏题、口气题、枯窘题,你多留心书中生疏的章节,这套册子是历年的小题,题目偏于古怪,你先练练。”

剿袭之风没法遏制,考官们只能另辟蹊径,绞尽脑汁出新题、怪题。